“聆听大家”系列访谈——
著名古典诗词专家叶嘉莹:
“每个人都应汲取中华文化的美好一面”
进入专题
如果能够学会欣赏诗歌,则对于提升我们的性情品质,实在可以起到相当的作用
问:诗词的根本在中国。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考察北京师范大学时说“诗词从小就嵌在学生们的脑子里,会成为终生的民族文化基因”。您也提到过“在中国的诗词中,确实存在有一条绵延不已、感发之生命的长流,而这也就正是中华文化所特有的一份珍贵的宝藏”。请您具体谈谈中国古典诗词蕴含的兴发感动、陶冶人品之功。
叶嘉莹:中国诗歌最大的作用就是兴发感动。《周礼·春官》里说教育小孩子一开始就是读诗,读诗的程序就是兴、道、讽、诵。兴就是先要使小孩子对于诗歌有一种兴发感动,我觉得诗歌的主要作用就是能够使读者的心灵有一种感发可以兴起。而什么东西使你感发兴起呢?就是你所看到或经历过眼前身畔的一切事物都可以使你感发兴起。中国古代非常重视诗歌的教育,孔子曾经对他的学生说,“小子,何莫学夫诗?”你们这些个年轻人,为什么不好好读一读诗?那时候所谓的诗,还不像我们现在说的李白、杜甫,那时候所说的诗是《诗经》,诗三百篇。“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的第一个作用就是兴,就是让你的内心有一种兴发感动。你看到外界的大自然的景物,你可以有一种感动。辛弃疾说,“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就是说万物都与我有共同的生命,被大自然感动,那么人间的事物当然更会使你感动。杜甫的诗说“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他写的是国家的兴衰成败给你的感动。所以诗的第一个作用就是给人感动。《诗品序》上说,春风春鸟,秋月秋蝉,都可以使你感动。至于人,生死离别、喜怒哀乐的感情,你都可以用诗歌来表达,所以诗可以兴。
在中国文化之传统中,诗歌之最宝贵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诗歌可以从作者到读者之间,不断传达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感发的生命。读诗的好处,就在于可以培养我们有一颗美好而活泼的不死的心灵。我们作为现代人,虽然不一定要再学习写作旧诗,但是如果能够学会欣赏诗歌,则对于提升我们的性情品质,实在可以起到相当的作用。
叶嘉莹在家中接受本网专访
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感发生命与人生的智慧支持我度过了平生种种忧患与挫折
问:您一生“以透过诗词来介绍和弘扬中华之优秀精神文化为职志”,对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您说您的平生志意,就是要把美好的诗词传给下一代人,您为何一直坚守这样的志意?
叶嘉莹:我是一个曾经历过不少坎坷忧患的人,我平生从来未曾萌生过任何成名成家的念头。我只是一个从幼年时代就对古典诗词产生了热爱,并且把终生都奉献给了古典诗词之研读与教学的工作者。是古典诗词给了我谋生的工作能力,更是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感发生命与人生的智慧支持我度过了平生种种忧患与挫折。我的愿望只是想把我自己内心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作为一点星火,希望能借此点燃其他人,特别是年轻人心中热爱古典诗词的一点星火。
由于自知“老之已至”,我才如此急于想把自己所得之于古诗词的一些宝贵的体会传给后来的年轻人。我曾在为《诗馨篇》一书所写的序中说:“在中国的诗词中,确实存在有一条绵延不已、感发之生命的长流。”我们一定要有青少年的不断加入,“来一同沐泳和享受这条活泼的生命之流”,“才能使这条生命之流永不枯竭”。一个人的道路总有走完的一日,但作为中华文化珍贵宝藏的诗词之道路,则正有待于继起者的不断开发和拓展。
叶嘉莹在家中接受本网专访
我能用一种沉毅坚忍的心态来面对和担荷所遭遇的种种苦难,我早年所背诵的《论语》《孟子》等书,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曾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问:您说《论语》是您背诵得最熟,也是对您影响最大、受益最多的一本书,并且年龄愈大,对书中的人生哲理也就愈有更深入的体悟。您如何看《论语》等儒家经典?
叶嘉莹:我们家是很保守的旧家庭,从小没有送我出去读小学,请姨母教我们读书。我开始读的是“四书”,从《论语》读起的,也背诵一些诗篇。当时我读到了《论语》里面的一句话,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你如果在早晨了解了什么是“道”,就算你晚上死了,你都没有白白的来到世界上一场。那时候我是小孩子,觉得很奇怪,这“道”是什么东西?难道这么重要?这是我后来慢慢才懂的。
我能用一种沉毅坚忍的心态来面对和担荷所遭遇的种种苦难,我早年所背诵的《论语》《孟子》等书,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曾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在艰苦的物质生活中,所想到的是《论语》中所说的“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及“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的一种自信与自立的精神和态度。在我看来,不仅诗歌中充满了活泼的感发之生命,《论语》一书中也同样充满了活泼的感发之生命。而我平生读书的最大的乐趣,就是从所读的书中,去探求和体会这一份活泼的可以使人的精神提升起来的生命的力量。《论语》一书的可贵之处,就在其语言之简短,而且可以各自独立成章。悟到一句话,就有一句话的受用,而且所悟之道可以随年龄与体验之不同而与日俱进。虽然因为时代的局限,孔子的思想也不免有局限之处,但整体说来,孔子实在是位了不起的哲人和圣者。“哲”是就其思想智慧方面而言,“圣”是就其修养品德方面而言。
叶嘉莹在家中接受本网专访
我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好的办法报国,我只能把我所体会的、我所传承的中国诗歌中的美好的品格和修养传给下一代
问:离别30年再次回到故乡北京,在1974年您曾写下“卅载离家几万里,思乡情在无时已。一朝天外赋归来,眼流涕泪心狂喜”的诗句。其后1979年您从加拿大第一次回国讲学,又写下“构厦多材岂待论,谁知散木有乡根。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的诗句,表达您回国为祖国的古典文化和教育事业做贡献的坚定意愿。在您心中,“祖国”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叶嘉莹:抗战时期,北平沦陷,老师教我们的诗词,其实里面都有很多爱国的思想。我的老师写了一首小词,其中有一句“小红楼外万重山”,表面上说是红楼外有万重山,那个“万重山”代表的是什么?就是杜甫说的“国破山河在”。所以我的老师后来说“黄河尚有澄清日”,黄河就是千年一清,它也会有一个澄清的日子,“不信相逢尔许难”,我相信我们一定会胜利的。我从小是在苦难之中长大,我关怀国家人民的苦难,这种感情是我从小养成的。
我在台湾的时候,就一心梦想,哪一年我能够再回到我的故乡。杜甫的“秋兴八首”里边有一句是“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我怀念我的故乡,我就在想我这辈子还能够再回到我的老家北京去吗?所以我每次讲杜甫的诗句“每依北斗望京华”,我眼里边就会充满泪水。
我是1974年第一次回来探亲的。我非常的高兴,难得我离开自己的故乡30年,现在终于回来了,当时我曾经写了首2700字左右的长诗,开端说:
一朝天外赋归来,眼流涕泪心狂喜。
银翼穿云认旧京,遥看灯火动乡情。
银色翅膀的飞机穿过了云层,我就隔着云层远远地看到了北京。我看见一片长街灯火,引起我对故乡许多往事的回忆。我的家就在民族饭店的斜对面。所以我看到这一片长街的灯火,就想那是不是长安街的灯火呢?我一下子就流出眼泪来了。那是因为我真的感动,我终于回到了祖国、回到了故乡。
1979年当我能回来教书的时候,我也曾经写过两首诗,一首诗是说:
构厦多材岂待论,谁知散木有乡根。
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
国家要建设,国内有的是人,我是个不成材的散木,但是我怀念我的故乡,怀念我的祖国。我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好的办法报国,我只能把我所体会的、我所传承的中国诗歌中的美好的品格和修养传给下一代。如果我没有尽到我的力量,下对不起诸位年轻人,上对不起我们前一代的那些杰出的诗人、词人的作品。
叶嘉莹在家中接受本网专访
一个人如果能找到你的理想,能够终身为你的理想而献身、而努力,这才是人生最美好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情,不是眼前的名利得失
问:“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体认,过乐观之生活”。您一直践行您的老师顾随先生的这两句话。面对生死、祸福,您说一个人只有超越了小我生命的狭隘与无常以后,才能使自己的目光投向更广大更恒久的向往和追求。今天,特别是对于今天的公职人员来说,应该怎样处理好现实与理想、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义利的取舍?
叶嘉莹:以悲观之心情过乐观生活。要说悲观,我是经历过战乱流离的痛苦的,颠沛流离的生活、死生离别的经验我是很早就体会过的。我是女孩子,在家里是受儒家的教育长大的。儒家的教养,所讲究的不是说打败别人,是说你如何持守住自己。儒家的“儒”,右边是个需要的“需”字,懦弱的“懦”字是竖心旁,右边也是一个需要的“需”字。这个“需”在《易经》有需卦,是讲一种弱德,不是说你要以武力去征服人,而是说你有自己的持守。尤其我是女孩子,所以家里教给我的是自身的持守,而不是去做一个强者去征服,是弱德之美。“弱德之美”就是孔子的儒家所说的,“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其实一个人如果能找到你的理想,能够终身为你的理想而献身、而努力,这才是人生最美好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情,不是眼前的名利得失,那些都是会过去的,那些都是不能长久的。前些年我看到不少人唯利是图,什么都向钱看,连广播、电视等节目也有以赚钱为前提的,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我们中国传统的教化是“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如果你真的找到你理想之中的事业或者是工作,你真正的投身进去,你就会从中得到快乐。
一个人在一个岗位,就应尽你的力量把这个岗位做好。我从小第一本开蒙的就是《论语》这本书。所以我的理想、我做人的态度,是以《论语》的教训为标准的。《论语》上说过,仁者,有仁心的人才可以完成一切。“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如果你内心没有一种仁心,不但你不能安于贫贱,你还不能够长处乐,富贵的享乐也是不能够长久的,很多人富贵了就骄奢淫纵。所以不仁者,不但是不能够安于贫穷,也不能够安然地享受富贵。
叶嘉莹的老师顾随先生的题字
我希望我们年轻人记住:我们的国家曾经有过许多的苦难,如果我们不奋发图强,苦难还会再来
问: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您经历过沦陷区的种种苦难。您的文章中曾经记写着说,1937年9月开学后,日伪教育部门要求你们撕掉或者涂黑历史书上有关中日甲午战争的内容等。1943年的《早春杂诗四首》就是您在沦陷中写的,“惊心岁月逝如斯,饯尽流光暗自悲。故国远成千里梦,雪窗空负十年期。”这样一段艰辛岁月,对您有哪些影响?我们今天应该有怎样的鉴戒?
叶嘉莹:在沦陷区中,我父亲8年没有音信,而我母亲在抗战第4年已经去世了,我带着两个弟弟在北京。我曾经写过一首诗,开端四句是:
尽夜狂风撼大城,悲笳哀角不堪听。
晴明半日寒仍劲,灯火深宵夜有情。
那个时候沦陷中的北平冬天的北风带着呼啸吹过来,好像把城都吹得摇动了。这不是说城真的摇动了,而是说在苦难的这种时代,我们国家的这种危亡的情况。“悲笳哀角不堪听”,日本兵驾着他们的吉普车,在东西长安街上横冲直撞,播放着《支那之夜》等占领者的歌曲。当时已经是抗战的后期了,有时也有一些好消息传过来,但是毕竟战争还没有结束,我们仍然承受着苦难,所以我说“晴明半日寒仍劲”。我希望我们年轻人记住:我们的国家曾经有过许多的苦难,如果我们不奋发图强,苦难还会再来。
不过尽管外面是这样的战乱,但是我在沦陷区中关在自己的房间,还有一盏煤油灯,还有一炉火,我就还有光明还有温暖,也就还有希望,所以说“灯火深宵夜有情”。
“今来真喜太平年”,我真是高兴能看到我们国家有这样一个欣欣向上的气象
问:您曾经写过一首诗,说“所期石炼天能补,但使珠圆月岂亏。祝取重番花事好,故园春梦总依依。”您出生时中国正处于破碎战乱之中,分崩割裂。今天的中国走上了自立自强的发展之路,请描述一下您心中的中国梦。
叶嘉莹:2014年的4月,我参加恭王府的“海棠雅集”,曾经写过几首诗。其中第二首:
青衿往事忆从前,黌舍曾夸府邸连。
当日花开战尘满,今来真喜太平年。
当年我到辅仁大学女校来读书,辅仁大学女校就在恭王府。当年恭王府也有海棠,可是当年的海棠花开的时候,我们是在沦陷之中,我现在再回到恭王府看到恭王府的海棠花开,我们已经是如此富强、如此有前途的一个国家了。所以我说“今来真喜太平年”,我真是高兴能看到我们国家有这样一个欣欣向上的气象。
南开大学迦陵学舍
问: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9月3日您在加拿大通过电视转播也看了当时的阅兵,能不能讲一下当时您的感受?
叶嘉莹:我生在军阀混战时期,经历了中国的抗战,所以我知道我们中国能够有现在的这种成就,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情,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珍惜。每个人都应汲取我们中华文化的美好一面,像孔子所说的“君子忧道不忧贫”。每个人要常常地反省自己。不是说你看见人家怎么样,是你自己从心里边想想自己怎么样,你有没有汲取教训,你有没有从你自身做起。这是每一个人自己的觉悟,每一个人要从自身做起。
叶嘉莹吟诵《钟馗捉鬼》
要大家能够记住,贪污腐败,足以败家亡国,应该汲取教训
问: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杜甫的诗句“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来表达反腐败的坚定决心。您对惩治贪腐有什么建议?
叶嘉莹:我给你们念一段曲子吧,贪赃枉法的应该受惩罚,不能够手软。
67年前,我曾经在报纸上看到刊登的两套散曲,一套以【正宫·端正好】为开端,题名为《钟馗捉鬼》,另一套题名《南吕·一枝花》。1948年的时候,我在南京,当时我偶然在报纸上看见,觉得这两套曲子都写得很好,我就把它从报纸上剪下来,一直保存到现在。
《南吕·一枝花》就是写在抗战中,老百姓流离颠沛的逃亡的情况。宗志黄先生所写的《南吕·一枝花》是非常真切生动地把老百姓的流离颠沛的痛苦都写出来了。
抗战胜利是1945年,我当时剪报是1948年。国民党从胜利还都,到败退从南京撤走,不过是三年的时间,为什么他们败退得这么快,就因为他们从胜利的接收就被老百姓讽刺说是“劫收”,就是贪腐。当时我住在南京,物价每天都变动,我排队去打油做饭,排了很长的队伍,排到的时候人家却说油没有了。我到商场,想买条围巾,买双鞋子,整个商场架子上却都是空的。我们租的那间房子,它的租金不是按每月多少钱来计算,而是说每月付多少米多少面来计算,因为当时物价飞涨。而那个时候蒋经国也发起过“打老虎”的运动,惩治当时的奸商和贪官,最后失败了。
在国民党败退的前夕,宗志黄先生写的这一套《钟馗捉鬼》的曲子,就是在讽刺那些贪污腐败,那些贪官污吏,那些奸商。我觉得他写得非常好。他是在端午节的时候发表的这套曲子。《钟馗捉鬼》是借着端午节的这个节日,把那些奸商、贪官比作那些鬼,钟馗来捉那些鬼。
我认为应该把这两套曲子都编到中学的课本里,一个是叫他们记住,在国破家亡的时候,如果你不好好地努力,不是说哪一家、哪一个政府的败亡,全体的老百姓都在其中。一个就是要大家能够记住,贪污腐败,足以败家亡国,应该汲取教训。
叶嘉莹寄语
(采访整理:景延安 施希茜)
嘉宾简介
叶嘉莹,出生于1924年,1945年毕业于北平辅仁大学国文系,自1954年开始,在台湾大学任教15年,1969年迁居加拿大温哥华,任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91年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称号。现任中央文史馆馆员、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
附:
钟馗捉鬼
戊子端午和冀野先生作
【正宫·端正好】辞过了老阎王,拜别了诸神怪,落红尘痛扫妖霾。我只见乌糟糟一个乾坤袋,都不辨阴阳界。
【滚绣球】一家家贴桃符枉辟邪,一处处扎艾人空禳灾。几曾见有一日民安国泰,遍人间无地不雾锁云埋。高簇起血肉堆成的大货仓,脂膏糊就的深第宅。摆列着一尊尊凶神恶煞,逞威风直恁的似虎如豺。搞的个鹅飞水尽才如愿,地灭天诛始称怀。自筑坟台。
【倘秀才】更有那背时鬼胡思乱揣,本分汉痴期傻待,一个个眼望着青天呆答孩。由着那鬼精灵胡布摆,活罗刹强支排。雨泪盈腮。
【滚绣球】不由我痛骂了一番将宝剑拔,却又早长叹了一声把脚步抬。看不尽乱纷纷魔营鬼寨,闹一场热烘烘怪病奇灾。我走遍了大大小小几座城,穿过了长长短短无数街。好教我老钟馗失颜落色,对群魔倒做尽痴騃。似这般败纲坏纪从来少,把那些世道人心彻底埋。大伙儿只要钱财。
【倘秀才】只见他显神通为非做歹,装模样左摇右摆,昧着良心胡发财。全没些人气息,不枉你鬼胞胎。卖弄你王牌。
【滚绣球】见如今好人也懂爱钱,傻瓜也学做乖。便是那精穷汉,干功名也不曾草芥。他喜孜孜做黄粱苦费裁,刬都只为无官想做官,做官好敛财。也顾不得断宗绝代,拿着把铁打的算盘还不服烧埋。这莽乾坤直丧尽元阳气,教孔夫子出来也做不开。只落得哭哭哀哀。
【倘秀才】他有那填不尽的贪心教人喝彩,料不到的阴谋令人失色,只可怜那穷百姓何辜受祸灾。他眼巴巴渴望着河清见,又谁知乱糟糟撺进个恶魔来。月值年该。
【滚绣球】你搽着个鬼脸儿公然做座上客,全没些人样子看似天下才。笑杀人那一副尊容是什么仪态,你压根儿倒身世清白,你懂的是刮地皮发外财,全不管别人家成败。把他们那湿皮肉拌上你干柴,直搞到民穷财尽犹无足,可知道世乱年荒也可哀。你少得胡来。
【呆骨朵】不由得我骂得个心头怒起生毒害,也是你天数合该,苦尽甘来,冤消业解。我一皮鞭早打破你天灵盖,还了你脓血债。你再休夸法力高,我老钟馗也不嫌心地窄。
【倘秀才】我一双手左掴也那右掴,两只脚前踹得这后踹。杀得你走尽三魂和六魄,把你那贼禽兽都变做死尸骸。东倒西歪。
【滚绣球】你精唇莫讨饶,我怒气也不曾解。你从来夸下的心灵也那手快,到如今快与我货去财来。你把你流年小运排,今朝劫数该。你须知欠钱的还债,我跟前送命的消灾。把一座清平世界重扶起,直教你漆黑黄泉去撒乖。一表人才。
【叨叨令】你往常见了些金条银块便存心爱,棉纱布匹早低头拜,五洋百货盈车载,杂粮米面搬家快。如今在哪里也么哥,如今在哪里也么哥,直教你痛伤心物在人何在。
【脱布衫】你从今守规矩本分在泉台,再休要瞎打算满口儿胡柴。常言道青山易改,只怕你本性儿依然还在。
【醉太平】你分清楚那青红皂白,看明白邪正平侧,是必要小心在意细挑择,快些儿去来。鬼门关畔分憎爱,槐安国里看成败,北邙山下惜兴衰。猛回头吓呆。
【煞尾】你瞒神吓鬼做尽十分怪,昧地欺天的发了一世财。说什么名教纲常往脑后摔,说甚么天理人情向脚下踹。只要金银共财帛,那顾人家好共歹。你一家发不怜万户白,一人笑可知百姓哀。将人命条条紧着迫,把国脉根根都挤出来。你罪恶滔天死可该,国法如炉你躲不开。到我手中怎救解,也是你爱宝贪财把祸栽。我恨不得再揪住你头发托住你下颏,撕破你面皮剥开你两腮。打的你肉绽皮开血乱筛,叫不迭爷爷和奶奶。也不枉你祖上阴功葬得个好墓台,生下你这后代儿孙血糊了大院宅。我问你再有甚高明好计策,只除是换一付心肝再捏胎。把你那没天日的所在彻骨儿改,让老百姓安居无祸灾,共享升平万千载。
叶嘉莹保存的宗志黄散曲《钟馗捉鬼》剪报
采访札记
怀京华北斗之心,尽书生报国之力
她对诗词的讲解精妙绝伦启发无穷,她的诗词写尽人生悲欢离合,她的德音遍布大江南北浸润心灵。繆钺先生称她“怀京华北斗之心,尽书生报国之力”。她站在那里,就是一首诗、一阕词,就是对古典诗词最好的注解。她,就是叶嘉莹。
九月的南开,正值新生入学,校园里充满了年轻的张力。初见叶嘉莹先生,她穿着一袭蓝裙,满头华发,姿态优雅地站在客厅中。她的身后,一面墙是塞满书籍的书柜,一面挂着一幅荷花图,一幅匾额,上面是当年顾随先生手书的“迦陵”二字。
叶嘉莹先生说,是诗歌中生生不已的生命使她对诗歌的讲授乐此不疲。1945年,叶嘉莹先生大学毕业,自此开始了她的教学生涯。“我的愿望只是想把我自己内心中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作为一点星火,希望能借此点燃起其他人,特别是年轻人心中热爱古典诗词的一点星火”。面对这无尽的传承,这无数的学子,她将传承作为自己的使命。七十多年来,叶嘉莹先生奔波各地,为传播中国古典文学、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吐丝燃烛,未曾停歇。
今年9月,叶嘉莹先生卖掉了加拿大的房子,回国内定居,位于南开大学的迦陵学舍,将成为她今后研究、教学、生活的地方。学舍内还有两株恭王府移植过来的西府海棠,平添雅意。恭王府是她当年在辅仁大学女校读书时的校址所在,她在2014年恭王府雅集时,曾写过四首诗。其中一首说,“一世飘零感不禁,重来花底自沉吟。纵教精力逐年减,未减归来老骥心。”虽年事已高,但叶嘉莹先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在吟诵诗词间向我们传递了一颗不老的诗词心。
“植本出蓬瀛,淤泥不染清。如来原是幻,何以度苍生。”16岁,叶嘉莹写下这首诗,尚不知晓用什么度苍生、度什么苍生。而如今业已91岁的叶嘉莹,已用自己的一生解答了这句话。她用自己的整个生命去传播中国古典诗词,用对中国古典诗词的一腔热爱,在浮华喧嚣的尘世中开辟一片净土,度化世人。
采访从上午开始,访谈中叶嘉莹先生一直精神饱满,声音洪亮。谈到一半,叶嘉莹先生突然中断了谈话,淡然地表示血压似乎高了点,她需要测一下。血压已达180。然她不愿我们再次奔波,将采访延到下午继续。再次走出叶嘉莹先生家时,已是傍晚斜阳暮,先生的客厅里依旧坐满了人。回想这一天,我们在她身边,看到的是历经岁月洗礼而弥新的诗词传承,听到的是穿越时光洪流而激荡的文明回响。
一个人在诗人的诗中不会老去,而诗人已老;一个诗人在自己的诗中会老去,但诗意长青。“虽然我的身体一年比一年衰老了,耳朵听力不如从前、眼睛视力不如从前、腰腿走路不如从前,但是我没有改变、没有减少的是我回来的老骥之心。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我当年回国的时候曾经写过几首诗,说是我愿意尽我的力量为国家的教书尽上一部分力量。这是我几十年来没有改变的。到现在我也仍然给学生讲课,就是希望我们中国把原来的传统文化、传统诗词之中这些美好的精神和那些诗人、词人的美好心灵、意志和理想能够传承下去。”叶嘉莹先生说。(施希茜)